- 手機版
- |
- 加入收藏
大批農村留守兒童沉迷網游的現實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很多家長擔心這些孩子會因手機游戲荒廢學業。面對這一嚴峻現實,我們都在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扭轉措施。最為常見的觀點往往把責任推到家長、學校和村莊身上,因為家長的外出務工導致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素質教育的欠缺導致了校園文化活動的匱乏和教師授課方式的單調,村莊活力的式微導致了留守兒童假期社區集體活動的缺乏。
誠然,上述諸方面的確給農村留守兒童沉迷網絡游戲提供了條件,但筆者認為,網絡游戲產業化和商品化的結構性因素是最主要的推動力。那些知名的游戲公司的目標便是將未成年的兒童視作成熟的消費者客戶來進行培育。
“游戲”原本是人的一種主體體驗,但當其受控于游戲工業和市場交換時,主體體驗不再是“游戲”制造者的最終目的,而變成了獲取收益的手段和策略。此時的玩家則是游戲商品的消費者。為了獲得更多收益,游戲工業必須“捕獲”和“培育”更多消費者,從而完成游戲工業的財富積累和利益再生產。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長時間面臨父母的不在場和親情的缺失。而鄉村學校暴露出的“課間圈養”和“差生制造”等弊端也使得學校教育不再是留守兒童涵養自然天性的有效場域。此外,鄉村公共空間的凋零使得留守兒童缺失完全社會化的場景前臺。留守兒童的這些生活體驗每每制造出父母陪伴受限的糾結感、自由意志阻滯的壓抑感、生活世界的孤立感和生活的無意義感,成為留守兒童尋求娛樂替代性方案的內在前提。然而,傳統的兒童互動式游戲(玩耍)和單調反復的電視內容無法消解他們的這些負面體驗,此時,網絡游戲意識便成為消除無聊和實現快樂的突破口。
在“平等進入”與“快樂共享”的包裝下,游戲工業設計出適合不同年齡和性別群體的游戲程序、場景和難度,使得不同留守兒童群體均能在消費游戲中找尋各自適合的構型和角色,從而完成游戲工業和游戲意識形態對留守兒童日常生活的總體“收編”。設計者運用技術“制造”和“生產”游戲,與玩家看似“你情我愿”,實則使得游戲玩家成為商業利益背后的游戲癡迷者,而基于尋求娛樂替代性方案的留守兒童首當其沖。
拯救有可能被手機游戲廢掉的孩子們,特別是留守兒童,還孩子們以健康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當然也是游戲工業者的責任。
為使各電視臺、視頻網站以及節目公司更好地掌握不同類型綜藝節目平臺適應性、觀眾認可度等移動傳播數據,助其在未來投入制作、版權購買方面
資料圖:“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發生爆炸后沉沒于孟買港在水下航行的潛艇不僅空間密閉狹窄,而且一旦出事很難逃生。為此,各國海軍均將潛艇
資料圖:整裝待發的印度火箭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3日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金思旺表示,印度計劃在未來16個月的時間里進行31次航天發射
資料圖:中國聯通某地網路建設。供圖13日,北京聯通正式發布了“5G NEXT”計劃,北京市首批5G站點同步正式啟動,這標志著5G移動通信網絡開
北京時間8月14日凌晨,美股上市的特賣電商唯品會(vip com,NYSE:VIPS)披露了其未經審計的2018年第二季度財務報告。財報數據顯示,唯品會